哈喽,大家好,我是美食客道栈,又到与大家分享美食的时刻,每天带你们走进不一样美食世界和熟知更多的美食知识~
新疆菜系以清真菜系为主体,以牛羊肉为主,具有中国西北菜系的浓香味儿,多采用爆、烤、涮、烧、酱、扒、蒸等烹调方法,蔬菜的味道和其它菜系一样,区别主要就在于对肉、蛋的使用习惯和讲究。以下就来看看新疆人爱吃的十大“另类美食”,外地食客们都不知道该怎么下嘴了。
在新疆伊犁,熏马肉和熏马肠是哈萨克族过冬的必备食品,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间是哈萨克族牧民熏肉的旺季。此时,要选一些肥壮的牛群、马群和羊群宰杀,以备过冬。为长久保存这些肉,他们用了许多年的方法,马肠和马肉脂肪多,但油而不腻,瘦肉多,不仅色泽鲜艳,而且营养价值高。外行人想要接受这种美味,还得适应,毕竟很多人连马肉都没有吃过,更别说马肠了。
“琼琼饭”是一种新疆小吃,菜肴简单,一锅粥就可以了。谣传始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老一辈兵团人入疆时,琼琼饭绵香适口,清香淡雅,是一种充满乡野气息的小吃。以野菜为主料的琼琼饭是一道极好的药膳,与琼琼饭相似的食物在北方较为常见,叫法和用料也是各式各样,山西人叫拨乱反正,陕西人叫洋芋擦洗,这些食物刚吃上还是有些不适应,多吃几次就习惯了。
面肺子是新疆的一道特色美食,它的特点是肺软嫩,筋道有嚼劲,香喷喷,风味独特,是新疆民族风味的佳品。羊肺有自己的味道,第一次吃还是不适应,正如吃羊杂一样,膻味需要慢慢适应。
米肠子也是新疆的一道特色美食,常与面肺子同食,做法简单可口,将羊肺子和羊大肠洗净,将面筋用清水洗净,呈糊状加盐,灌入面肺内,然后扎紧气管,放入水中煮约两小时。将米肠加入切好的羊肝脏,羊心,羊肠油,加胡椒粉,孜然粉,精盐调和成米肠,放入水中,待半小时后,将米肠内的气泡渗出,煮一小时即可。这种羊下水对于外行的食客很多还是不能接受的,不能吃膻味的朋友就没有福了。
“酸奶子”是我国新疆等少数民族的称谓,实际上就是“酸奶”,早在多年前就开始了酸奶子的研究和生产,在我国的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也称“酸奶子”。放牧的人一般不爱喝鲜奶,而喜欢喝酸奶,维吾尔人家都会做酸奶,经常自己做酸奶,也有早上去巴扎买现成的。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农村妇女从四面八方把加工过的酸奶运到城里去卖,她们的收入也相当可观。外行人在吃第一口还是不适应这种味道,不像我们超市酸奶的那种味道,不多喝几口就会习惯。
羊杂碎是新疆最地道的民间小吃,主要材料有羊肚、羊肝、羊肺、羊肠等,羊杂碎看似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并不简单,除了调味外,原料处理也很讲究,要用新鲜的羊内脏来做,新鲜的羊内脏处理起来十分费事,单说羊肚这个项目,没有经验,就连泡泡泡带洗,干一天都不会觉得干净。羊杂汤就像臭豆腐,爱吃的人不会去想它,不爱吃的人闻到它的味道就躲着它。
“纳仁”是新疆牧区特有的一道菜,它有明显的牧区特色,也叫手抓羊肉面,它的做法是用原汁肉汤将面条或面条煮熟,捞出盛盘,将面片放在盘底,肉块在上面,用刀切碎,同面拌在一起,再撒上一些辣子面和洋葱末等调料,然后用手抓着吃,吃完手抓羊肉面,主人还会请客人用碗碗里的原汁汤来做面。这类菜肴,尤其在牧区里,有很多讲究,体现主人对客人的尊敬和热情。
新疆沙雅烤鱼,不仅是一道地方特色美食,而且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居住在塔卡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雅维族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他们在烤鱼时,首先用红柳枝将鱼缠绕在火边,然后慢慢地烤,这种特殊的烤鱼技术只有在沙雅地区才能见到,当鱼被烤得差不多七、八分熟时,再在鱼身上撒上盐、辣椒粉和孜然粉,使其味道更加浓郁,这样烤出来的鱼吃起来就是满嘴生香,回味无穷。
“胡辣羊蹄”,是一种新疆风味小吃,它几乎在新疆各地都有发现,同时也是新疆饮食文化家族中不可多得的佳肴,以其味道鲜美,劲道而不腻,入口微辣,但羊蹄的制作却是一道美味中带着点腥味,第一次很不习惯。
新疆奶酪,顾名思义就是新疆产的奶酪,也叫奶疙瘩,俗称奶饼。芝士是牛奶经过浓缩、发酵后制成的乳品。从根本上说,它排除了牛奶中的水分,保留了极富营养的精华,在乳品中被称为金子,关于奶酪的起源,最广为人知的说法是由游牧民族发明的,新疆的奶酪与市面上所卖的奶酪还是有一些差别,口味上还需要慢慢调整。
今天的“美食客道栈”给大家分享的,就到这里了,想要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