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酒*酒”塑化剂事件背后系神秘资本力量推动
2011年缘起台湾的食品中添加塑化剂事件殷鉴不远,国内近日又爆出白酒含塑化剂。公众的疑问由白酒开始扩散:既然按相关食品安全卫生标准、法规生产的白酒中检出塑化剂,是否意味着塑化剂早就隐藏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答案是肯定的。近30年来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塑化剂,特别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早已成为全球分布最广的有机污染物之一,“游荡”于空气、水、食物、医疗器械中,甚至可以说“有使用塑料的地方,就可能出现塑化剂的污染”预警没有公开这一天迟早都会到来,“酒*”不过是最早的“倒霉*”台湾塑化剂风波以后,卫生部、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2011年6月先后发文,要求重视食品中塑化剂添加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限值。而中国酒协则在次月发布了执行上述文件的通知,要求白酒企业“禁止在酒类生产、贮存、销售过程中使用塑料制品,加强对接触酒的塑料瓶盖的检测”这是公开资料中,塑化剂问题首次与白酒行业相关联。实际上,2011年6月29日,毗邻台湾的福建省检验检疫部门已在产自台湾的三种酒类产品中首次检出了塑化剂,此后中国酒协检测发现,全国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但这一信息并未公开,只作为行业预警被发给各大酒企。在此之前,早有科研人员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风险。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发布食品和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各1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即使用最广泛的塑化剂类型)的标准测定方法,并于当年正式实施。有感于该方法体系“对于白酒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不理想”,国家农副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肥)的邵栋梁工程师,于2010年改良了国标中的方法,使之更适合于白酒中16种塑化剂的检测。邵栋梁其实也是国家质检总局2010年发布的《白酒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但这份规范中,并无塑化剂的相关检查项目。邵栋梁改良方法,也许正是源于抽查中发现了塑化剂。这一“意外”建立的方法,却使得其所在单位,在台湾塑化剂风波后,成为不少酒企送检塑化剂的首选。在“酒*”事件爆出前,除了中国酒协,一些专家也发声提醒酒企注意塑化剂污染。国家级酿酒大师、原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酿酒所所长李大和于今年7月撰文,提醒各酒企“白酒中含有高浓度乙醇和较多的酯类物质,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溶解性。他建议酒企“取消塑料薄膜封窖,恢复传统窖皮泥封;接酒桶、运酒桶(罐)用不锈钢制;输酒管道改用不锈钢软管;封酒坛在聚乙烯薄膜内垫纸或其他材料,防止酒液回滴坛内;玻璃酒瓶改为磨砂口瓶”。如果实在需要用塑料制品,“应选购真正符合食品级的制品。李大和建议酒企规避的几个方面,正是“酒*”被指塑化剂超标后,企业自查认为可能出现塑化剂迁移到白酒中的几大环节。但这些建议没来得及推广。4个月后,“酒*”成为白酒塑化剂事件中,第一张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虽然推倒它的,可能是神秘的资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