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就是开好每一把“锁”
□本报李丽钧
绘制:耿浩翔
不久前的一天,17时15分,保定市工商局注册分局局长肖慧芳正准备把桌上的一堆文件梳理归类,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我是北京华创智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来保定投资办理河北一担粮酒业有限公司。”推门进来的一位小伙子急冲冲地说,“因为准备收购涿州一家酒厂,我们必须于明天拿到执照进行竞标,否则就无法收购,影响投资。”
“别着急,您详细介绍一下投资项目。”肖慧芳热情询问来人的情况后,得知该企业是进行白酒生产的,按正常程序需要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审办理酒类生产许可证,且企业冠“河北”名称也需要省级工商部门核准,难度大、时间长。为了使这一投资项目顺利落地,肖慧芳立即让工作人员将企业的名称通过上呈报省工商局,同时,她拨通了省局的电话,反映了该企业的需求。
17时25分,工作人员告诉肖慧芳,申报的“河北一担粮酒业有限公司”被省工商局核准了。肖慧芳说:“快给企业打印名称核准通知书,从上下载新的登记表格。”
对于肖慧芳来说,处理这样的急事已不是第一次。“她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不管是急事,还是难事,只要是企业的事,她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特‘神’。”注册分局工作人员苏涛说。也正因如此,肖慧芳的工作得到了服务对象的认可,今年以来,共收到企业赠送的锦旗10面、表扬信2封,还有很多表扬电话。
“为全市首批8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办理注册登记,真是一块烫手的山芋。”苏涛指着省联社保定办事处赠送的锦旗说。2013年10月底,8家改制企业开始向市工商局申请改制为股份公司,但提供的材料不规范,加上必须在前置许可规定时限内完成改制,否则之前企业所有的审批手续就要作废。可是,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这样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改制,不同于国有、集体企业,没有经验可循。肖慧芳组织工作人员集中研究、商议,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照相关规定,一句句看、一字字抠,对于拿不准的问题,及时向省局请示,帮助企业规范改制材料。省联社保定办事处“双改办”主任师玉超说:“对申报材料中不规范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肖慧芳带队多次上门服务指导,让企业吃了明心丸、定心丸。”目前,8家法人企业27家分支机构的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登记注册工作已全部完成。
在肖慧芳看来,“我”就是环境,服务就是资源,要把坐等企业被动服务,变成主动上门服务。为了更好地利用新*策,激发群众创业热情,肖慧芳积极研究落实举措,并深入到企业、校园解读*策,调研问题。“我所做的工作,其实是在开一把把的锁,每开一把锁,就能为有需求的人或企业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