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代是收藏古玉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实际上仿古不全是低端,一些老仿玉器也有精品。(一)馆藏东汉宜子孙玉璧。铭文玉璧出现比较早,一些文化期玉璧上就有刻符现象。东汉时期人们开始运用镂空雕刻形式,将宜子孙、长乐、益寿、延年等吉祥、祝福类文字做在出廓玉璧上,设计精巧、主题鲜明、雕刻精美,深受历代达官贵人喜爱。目前,出土地点明确的馆藏东汉宜子孙出廓玉璧主要有以下两件。
青州出土东汉宜子孙玉璧这件山东青州博物馆收藏的东汉宜子孙出廓玉璧,出土自青州谭坊镇马家冢子村东汉墓,国家一级文物,高20.5厘米、外径15.4厘米、内径2.6厘米、出廓5.4厘米、重克。
扬州出土东汉宜子孙玉璧这件江苏扬州博物馆收藏的东汉宜子孙出廓玉璧,出土自扬州邗江区甘泉老虎墩东汉墓,高9厘米、直径7厘米、厚0.4厘米。
(二)老仿东汉宜子孙玉璧。从馆藏古玉看,宋代、明代、清代均有仿制,尤其以清代仿制数量为多,两岸故宫都有收藏,历年拍卖会也常见其身影。其中,天津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宋仿、一件明仿十分经典。
天津博物馆收藏宋代仿东汉宜子孙玉璧目前公认仿古玉器自宋代开始出现,宋代仿古玉器以仿战汉古玉和老三代青铜器居多。这件宋代仿东汉宜子孙出廓玉璧,用上好的白玉仿制,玉表光泽、形制等方面与汉代十分相似,是宋仿中的精品。
天津博物馆收藏明代仿东汉宜子孙玉璧明代与宋代间隔时间不足百年,在文化上以华夏正统自居。这件明代仿东汉宜子孙出廓玉璧与宋仿比较接近,说是仿宋可能更为贴切,主要区别:一是羊蹄子全在出廓处,未进入玉璧外沿;二是娃娃脸更有时代特点。
故宫博物院收藏清代仿东汉宜子孙玉璧这件故宫收藏的清代仿东汉宜子孙玉璧,由黄玉制作,仿的主要是构图的理念,具体雕刻风格、玉表光泽等方面与汉代大相径庭。
(三)老仿与东汉宜子孙玉璧区别浅析。从以上图文可以看出,清代仿的主要是创意,自身特色十分明显。宋仿、明仿与汉代的区别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雕刻风格上的区别。汉代的镂空线条相对纤细,却十分劲道;宋仿、明仿线条看上去比较肥实,却是“虚胖”,给人一种乏力的感觉,这种情况离得稍远一点看得更明显。
扬州出土东汉宜子孙玉璧天津博物馆收藏明代仿东汉宜子孙玉璧从螭龙来看,宋代、明代螭龙与汉代螭龙最大的区别也在于这种力量感。
青州出土东汉宜子孙玉璧局部天津博物馆收藏宋代双螭玉璧二是设计图案上的区别。战汉古玉中神人驭龙、羽人骑兽、舞人、仕女、文臣武将乃至半人半兽的东王公、西王母等图案比较常见,但童子的形象尤其是骑羊童子的图案尚无发现。细观天津博物馆收藏的宋代仿汉宜子孙玉璧,骑羊童子的脸型有汉代羽人的痕迹,但又明显不同,明代仿汉宜子玉璧的骑羊童子则明显有明代童子特征。另外,汉代出廓玉璧在出廓处多见龙、凤、螭、虎、貘等纹饰,尚未发现有人的造型。究其原因,唐宋之后,玉文化逐渐世俗化,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对世俗生活场景会有更多的体现,而战汉之前属于神玉、王玉时期,类似的情况要少一些。
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玉座屏局部西晋刘弘墓出土东汉玉樽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