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的家乡高邮,地处扬州与淮安之间,是淮扬菜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汪曾祺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并深深怀念着那段日子以及高邮的地方美食。
扬州的早茶文化,并非简单的品茶,更多的是一种享受点心的社交活动。正如年邵氏电影《乾隆下江南》所描绘,乾隆皇帝在扬州茶馆的品茶经历,让人误以为只是喝茶,实则不然,茶馆中琳琅满目的点心才是主角。
在点心上桌前,先来一碗烫干丝是汪曾祺的最爱。这种将干丝堆成塔状,再以酱油、醋、麻油调味的吃法,搭配热茶,堪称绝配。
除了烫干丝,蒲包肉也是汪曾祺的心头好。这种将碎肉与粉子混合,用豆腐皮包裹后扎成葫芦形,煮熟切片的凉菜,风味独特。
汪豆腐,虽以汪曾祺的姓命名,却早在他之前就已存在。这是一道高邮的家常菜,以其勾芡后水汪汪的外观得名。制作时将豆腐切成小片,加入虾子酱油汤中,勾芡后浇上熟猪油,虽简单却滋味无穷。
汪曾祺的散文中,还多次提及家乡的其他美食,如阳春面、鳝鱼面、炒米、醉虾,以及广为人知的高邮咸鸭蛋和咸菜茨菇汤。尽管汪曾祺本人不太喜欢茨菇的味道,但他笔下的咸菜茨菇汤却让人忍不住想要一试,尤其是他那句“这个好,格比土豆高”,更是让人对这道家乡菜充满向往。
在中国各地,烹饪肘子的方式虽有不同,但大多以红烧或焖为主,汪曾祺先生在游历各地时,自然也品尝了不少这样的美味。
对于肉类的热爱,特别是肘子,无论是冰糖肘子、红焖肘子、东坡肘子、锅烧肘子还是四川的豆瓣肘子,汪曾祺先生都来者不拒。即便是上海菜中的小白蹄,在他看来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年轻时,汪曾祺先生曾在晋阳饭庄品尝扒肘子,那一份量足有小二斤,盘子直径九寸,他用筷子轻轻一划,便将肘子分成两半,端起盘子,几口便将一半的肉送入口中;再转个方向,另一半同样迅速被解决。
在上海,汪曾祺先生并非独自一人享受美食,他有两位好友黄永玉和黄裳。当时黄永玉的画作尚未受到市场青睐,一幅木刻画的稿费仅二到五元,而每月房租却高达五十元。因此,他们三人常常相聚,而结账的总是经济状况最好的黄裳。
黄永玉、黄裳与汪曾祺先生
三位热爱生活、喜欢热闹的年轻人经常一起度过周末,他们或共进餐点、或品味咖啡、或观看电影、或漫步公园,总是黄裳先生慷慨解囊。
即便时隔多年,他们对这些美好时光的回忆依旧历历在目,如同陈年老酒,愈发香醇。
北京:成为汪曾祺先生的第二故乡
年,汪曾祺先生抵达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这里成为了他后半生的定居之地。起初,由于长期生活在南方,他在北京很难找到熟悉的菜肴,如葵菜、藠头、薤等。
在北京,他笔下提到的菜肴包括小菠菜、五香烂蚕豆、扁豆、炒疙瘩、羊蹄、麻豆腐、北豆腐、臭豆腐、鲤鱼等,对于这些菜肴,他总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唯独对豌豆情有独钟。
剩余66%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