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国女性的聪慧、多才为历史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在美食方面的贡献,女性的力量同样不可小觑。
可以说,如果没有她们,我们就不会享用到那些美食。
今天是女神节,谨以此文,向各位女性致敬!
过桥米线——古代一位妻子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读书人为了应考,在深山中寡居苦读。他的妻子天天从山外给他送饭。但是,当时山路又远又不好走,等饭送到了都凉了。这为妻子担心他长期吃冷饭会得胃病,就想了个办法让他能吃上热饭。她把汤和米线分开来盛放,送进山里时,油汤的热气还没散尽,米线下在汤里,正好吃一顿热食。再加上这个聪明的妻子每天送饭都要过一座桥,于是,这道菜就叫“过桥米线”了。
馄饨——西施
春秋战国吴王夫差为父报仇打败了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就送上了美女西施,夫差日后骄纵不羁,整日沉迷酒色。冬至这一天,夫差吃惯了山珍海味,到了这一天居然不高兴,说是不想吃这些东西了,如果厨子做不出好东西就把他们全部杀掉。西施看到后到厨房做出了一种好吃的点心,夫差很是高兴就问西施叫什么名字,西施想着这位主儿浑浑噩噩,混沌不开,就把这个点心起名叫做馄饨。就这样馄饨流传到了民间。
鳝鱼干、糖醋蟹、肉卤面、翡翠冻鸡——膳祖
膳祖是唐朝丞相段文昌的家厨。膳祖是她精通各种烹饪手法,她对原料修治,滋味调配,火候文武,无不得心应手,具有独特本领。她烹制的名食,后来太多记载在段文昌之子段成式编的《酉阳杂俎》中。像鳝鱼干、糖醋蟹、肉卤面等都是出自膳祖之手。
“翡翠冻鸡”是膳祖的拿手菜。她将鸡煮熟后,裹上油布,放入井底冷却,拆骨取肉。用先前的鸡汤加入大骨和羊蹄煨制四小时,随后用纱布过滤,调入菠菜汁,把鸡肉放入汤中,鸡汤冷却凝固,改刀装盘即可。这道菜与白斩鸡的做法类似,只是色泽更加诱人,口感更加鲜美。
冷菜拼盘——梵正
梵正是五代时期的一位尼姑,也是著名的著名女厨师。她用脍、肉脯、肉酱、瓜果、蔬菜等原料雕刻、拼制而成。拼摆时,她以王维所画辋川别墅20个风景图为蓝本,制成别墅风景,使菜上有风景,盘中溢诗情。这便是著名的“辋川小祥”风景拼盘,正所谓“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膳祖是将美食与风景相结合的第一人,从这方面看,她不仅是美食家,更是一位艺术家。
西湖醋鱼、宋嫂鱼羹——宋五嫂
杭帮菜中,少不了“宋嫂鱼羹”和“西湖醋鱼”这两道菜,发明者就是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做鱼高手——宋五嫂。
她原籍开封,靖康之难后,宋五嫂南迁到临安,在钱塘门外开了一家小酒馆。有一日,宋高宗船游西湖,听到有开封口音的叫卖声。高宗思乡心切,把叫卖的宋五嫂叫上船。宋五嫂给高宗做了一碗鱼羹。高宗品尝之后,大为赞赏,赏银百两。从此,“宋嫂鱼羹”扬名杭州,宋五嫂也被奉为脍鱼之“师祖”。
后来,宋孝宗在西游边偶遇宋五嫂,宋五嫂亲自下厨,烹制了“西湖醋鱼”。宋孝宗品尝之后,赞曰:“真佳肴也!”
过油肉、桃膏——董小宛
明末“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不但才色双绝,厨艺也非同一般。如今人们常吃的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独创的,所以又名“董肉”。她腌制的咸菜,黄如蜡,青似翠。各种野菜经过董小宛的烹制,异味扑香,脆嫩爽口。
董小宛制作的“火肉有松柏之味,风鱼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松虾如龙须,油鲳如鲟鱼,烘兔酥鸡如饼饵”,此等美味,不一而足。她嫁给冒辟疆做妾,为了迎合丈夫油腻喜甜的口味,在饴糖中,放入腌制的梅花,梅香和糖香融合,味觉和嗅觉得到双重满足。
江苏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也与董小宛有关。她返回南京后,思夫心切,用芝麻、饴糖、松子、桃仁、玫瑰、桂花加入上等面粉,拌上麻油,切成长五分,宽三分,厚一分的酥糖。这种甜食入口即化,松脆香酥,深受冒辟疆的喜爱,常以此馈赠亲友。久而久之,商家纷纷仿制,称其为“董糖”。
糕点大师——萧美人
清朝隆年间出生的萧美人,是当时著名的糕点烹饪大师,许多达官贵人都在她那里订购糕点。萧美人的祖上主要卖馒头,糕点的,但由于家庭的变故,她不得不从幕后走到台前,开始抛头露面卖起糕点。萧美人尤为擅长糕点,她打破传统做法,将面粉和糯米粉糅合在一起,用瓜子仁、松子仁、果脯掺合,再切成块,蒸出来之后,糕点蓬松柔软,颇有西方糕点的味。
世界因你们而美丽愿每一位女性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女神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