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王宪武中医经方工作室
近些年来在经方家冯世纶先生身边跟诊,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了重新学习,再一次对胡(希恕)——冯(世纶)学术体系有了更深理解,结合临床,对《伤寒论》中有些条文有了新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不足之处请同道多多指正。
《伤寒论》条中有关吴茱萸汤的论述有三条,第: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是由温中下气,止痛,除湿,治血痹的吴茱萸,与健胃止呕的生姜;健胃、补气、生津,治心下痞的人参;补虚养血的大枣相伍而成,主治寒饮冲逆,食谷欲呕者;呕吐下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特别是偏左侧头痛者;呕而胸满者。多应用与胃肠虚寒有头脑主证者。然,既是胃肠虚寒,本条为什么说“属阳明”?其意有二,一是只说阳明而未说阳明病,是指胃,阳明指胃所在的部位,第条“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在膀胱关元也”与此类同;二是与大*甘草汤证、小柴胡汤证相鉴别,《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17条云:“食已即吐者,大*甘草汤主之。”胃气不降,胃热上壅,大便不畅者,宜大*甘草汤。因后有“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以示鉴别。小柴胡汤证也有一定的心下痞,心烦喜呕的症状,也就是说,欲呕是两者共有之证,临床需详辨。
第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本阳气不足,机能沉衰,若不及时治疗,易速传太阴而吐利,若出现吐涎沫,微利,当微不足道,以吴茱萸汤治之;若出现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是中焦虚寒,寒饮暴迫所致,吴茱萸汤焉能治之?张仲景在第条“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说明少阴病最怕传太阴,急重者当回阳救逆,可挽回危难,非吴茱萸汤所能治。
第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胃虚寒,中有寒饮,向上冲逆,干呕吐涎沫,头痛,特别是偏左侧者,宜吴茱萸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不一定头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8条就有论述: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寒饮上迫胸中,故呕而胸满。
病案举例:秋某某,女,65岁,河北承德兰窝人。头晕,恶心,呕吐涎沫五六年,两年来频发,并且耳聋呈现进行性加重,胃脘不舒,乏力,身重,纳差,口淡不知味,大便溏,小便可,苔白,舌下脉络淤青,脉沉细弦。辨证为太阴病,血虚水盛。给予吴茱萸汤合当归芍药散。吴茱萸15人参10生姜5大片当归10赤芍10川芎10茯苓15泽泻20苍术15大枣(切开)10枚地龙10生半夏15,五剂,水煎服。结果服两剂症状大减,服完后,又买五剂,病除。因此方见效速捷,故每次欲发作前即服3—5剂,未复发。
余曾闻本方与神合汤合用治疗青光眼效良,所以见目不明,恶心,欧吐涎沫,头痛欲裂,口干苦,不欲食,手足心热,大便不规律,苔白,脉弦细者,用之速效,久服2—3月多治愈,免除手术之苦。
本方合半夏干姜散治疗胃占位性病变出现呕吐涎沫而胸满者效验。对于胃肠息肉,本方合半夏泻心汤加羊蹄甲、乌梅有效。食管病变者,根据症状反应,加大吴茱萸、生半夏的剂量,小口缓服效良。
中医经方特训营
年4月15日正式开班,每月周六、日各开一期
《伤寒杂病论》论述治病之理,有用药者,有用针者,有针药并用者,有用灸者······今在从医的路上有很多困惑,也遇到很多病患不能治愈,其原因是善用药者不善用针,善用针者不善用药,更谈不上针药并用及手法等等,对于此,北京天保堂每周六、日开设中医经方特训营,招生如下:
一、招生对象:临床中医、在校学生、实习学生、中医爱好者。
二、学习内容:经方、时方、针灸、推拿、小儿推拿、刮痧、拔罐等。
三、课程安排:8:30~11:30临床实践,14:00~17:00理论学习。
四、收费标准:
1、长期班,终身学习,学费3万元人民币。免费面授复训,临床疑问,网上解答,包食宿。
2、专科班,
专项学习治疗近视眼、肾结石、胆结石、痛风、强直性脊柱炎、膝关节炎(关节腔积液)、脑中风等,每项元人民币。免费面授复训,临床疑问,网上解答,包食宿。
3、公益班:在校学生、实习生免费学习,负责住宿,学习优秀者给一定奖励,每月每人1千元、1千5佰元、2千元???人民币不等,根据考核而定。
五、授课老师和简介。
王宪武老师,幼承庭训,7岁随父采药,12岁习医,16岁迎诊,先后于孙思邈中医药学院,河北职工医学院,承德医学院学习并毕业。曾拜7位明师学习,长期在冯世纶教授身边跟诊,执杖左右,受先生指导,对胡一冯经方学术体系有很深理解,对中医理论有独特见解,临床有独特的治疗方法,特别对近视、痛风、强直性脊柱炎、下肢静脉血栓、失眠、肾炎、肾结石、胆结石、脑中风、鹅掌风等有独特的治疗方法,独特的治疗方法收录在《中国特技名医名录》和《广义经方群贤仁智录》中。
报名电话及
联系人: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