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之下
原创:良子
背靠大山是我家
人在吃饱喝足的时候会产生许多想法,由此带来各种烦恼,所以有人说烦恼是撑出来的。人要是遭遇饥饿,最大的烦恼就是怎么想方设法吃饱。经历过缺衣少食的人、挨过饿的人都有体会。我是永远不会忘记那挨饿的日子。
我从记事时起就挨饿,家中的粮食总是不够吃。那时候家中七口人,有爸爸妈妈、姐姐和我们兄弟四个。我们哥四个都是长身体的时候,越没油水越能吃。粮本上定量供应的大致是全家平均每人每天近一斤成品粮,要是现在会吃不了,可那时候就不够。爸爸妈妈常常为张罗补给粮食不足而费尽脑筋。爸爸的工资每月都拿出一部分去有余粮的人家买粮。买粮也困难,附近的人家基本上无粮可卖,每次爸妈出去买粮都要走较远的路,买好了就扛着回家,还要上磨磨好,很是辛苦。
在青*不接的时候,饥饿更难耐。我六、七岁时,由于饿就去偷偷摸摸拔家里种的小葱吃。爸爸妈妈看到了一垄垄小葱边上的小脚印,就在暗中监视着,发现是我拔掉吃了,觉得孩子很可怜。爸爸妈妈没有责怪我,只是告诉我现在吃白瞎了,要等葱长大了再吃。我就去寻找那“酸叽溜”吃,那是一种像羊蹄叶子似的酸酸的、叶和茎都可以吃的东西。那时的人们会向青山绿水要吃的、要营养,山货野果、各种河鲜,既可用来填肚子也可增加营养。
几种山野菜
春天刺榆树刚刚打苞发芽,我们就采摘回来做汤,叶子大了就采摘了洗净,撒上面粉再加点食盐上锅蒸着吃,取名叫“破棉袄”,还有榆树钱、槐树花都可以充饥,还挖婆婆丁、采蛰麻子吃。等到山菜可以采摘了,那就有更多可以吃的。猫爪子、明叶子、大耳毛、刺龙芽、蕨菜、大叶芹、水芹菜等等,还有山胡萝卜、百合根等根茎类的。有一年我们采摘了两大筐山辣椒秧子,用水焯了就放在门前的河水里泡着,以去其辣味。结果第二天早上去取时却不见了,怀疑是外村晚上照鱼之人顺手牵羊拿走了。
有一次去开荒种地,采了许多笔管菜回来煮着吃。我谦让着没吃,结果里边夹杂着有*的野生植物,吃得好几个人中*了,呕吐不止。
饿了总是要找食物充饥。去头年种植白菜的地里拣枯干的叶子回来发泡后吃,拣食枯干的大葱叶子都是常有的。有一次二哥和我去抠磨眼,石磨磨完炒过的玉米,磨沟里会残留着炒面。我把磨盘的一扇掀起来,二哥用手指挖着下扇的每一个磨沟。我没劲撑不住了,上扇磨盘压了下来,二哥的手都被压成青紫色的了。
我小的时候嘴勤心善。那一日爸爸妈妈外出留我一人看家。来了一个讨饭的人,他跟我哭诉如何饿得不行:“行行好,小兄弟给点吃的吧!”我看他可怜,就告诉他屋檐下挂着的筐里有馒头,说完就上窗台摘下筐递到讨饭人面前。谁曾想此人将所有馒头收入囊中匆忙离开。爸妈回来时我就学了一遍,爸爸没说话,只是叹了口气。妈妈嗔怪地说,那是我们的午饭,你送人了,中午就都别吃了。
玉米面糊糊
还有一次,也是讨饭者上门,我们正在喝玉米面糊糊。那时喝粥喝糊都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二哥舔着碗不耐烦地说:“我们都喝糊糊了,哪有吃的给你。”可这位讨饭的就是不走,用我们听不太明白的四川话嚷嚷着。哥几个一气之下给他轰了出去,这哥们仍不甘心,坐在我家门前河边的石头上不走,嘴里还吐脏话,哥几个想上前揍他,被爸爸喝住了。此时队里的社员们正好上工路过,其中有个四川人,算是讨饭人同乡,得知情况后上前劝了几句,那家伙才悻悻而去。没见过这讨饭的竟如此硬气。
饥饿年代村里无一家幸免。
我们毕竟还有供应粮,村里的农民都是吃返销粮,不足就吃分配的高粱糠、豆饼、稻糠等,这些简直无法下咽。我曾吃过邻居做的稻糠团子,难咽极了。还有用榆树皮磨成粉蒸窝窝头,吃了干燥便不出,小孩子憋得直叫唤,需大人抠出来。
夏天时节,填充肚子的东西多起来,粮不够可以瓜菜代。家家户户种植的土豆、茄子、芸豆、*瓜、南瓜等成熟后极大改善了饥饿状况。秋天里可以烧毛豆、烤玉米、烤地瓜、烤河鱼、烤螳螂等等。
那时候许多有手艺或年轻力壮的人很愿意去别人家帮工,像翻盖房子、苫房子、割柴禾等,虽然干活挺累,但可以吃顿像样的饱饭。
吃饱无忧的孩子们
饥饿之下,我们不得不想办法多种多收些粮食和蔬菜。爸爸妈妈带领我们在自留地上扩边展沿,为了不误农时,披星戴月在河滩边上开荒,并去后山崖下背回腐植土和鸽子粪,加拌上家里的鸡粪,起垅搭架种南瓜,栽种地瓜,在跳石窝里种上玉米。还有养猪、养鸡鸭鹅,可以有肉蛋吃。有一年我家杀了一头四百多斤的肥猪,可给大家高兴坏了。但是严禁小开荒和割资本主义尾巴运动一来就好景不长了。
人们盼望有一天能食可饱腹,衣能保暖,就连小孩子起名字都带着这种愿望。我四弟出生后本来想在名字里带个“义”字,可问了村里的先生,先生却有了新的想法。他问了三位哥哥的名字,知道了老大名字带“昌”字、老二带“满”字、老三带“良”字,肯定地给了个答案,建议老四名里有个“好”字,这样兄弟四人就是仓满粮好,倒过来就是好粮满仓(谐音)。爸爸妈妈一听高兴得急忙鞠躬感谢先生。从此以后四弟名字里就带了这个“好”字,至今未改。
七十年代初,二姐参加工作,二哥读到中学就被选进了工厂,妈妈在钓鱼台滑石矿做了临时工,家里就有了四个上班挣钱的,经济收入增加了,加上自留地里收获也多了,日子不再窘迫。粮不够可以有钱买,供应的粗粮指标可以换成粮票,然后去饭店买馒头,去商店买面包,吃饱开始向吃好转变了。
经历过饥饿的四兄弟
饥饿之下,村民们依旧民风淳朴。爸爸妈妈常告诫我们“穷死不下道”,我们兄弟都谨记在心。在我的记忆里没有听说谁家丢了瓜果梨桃。小时候我们掰高梁乌米都不去别人家的高梁地,因为你认不准误掰了,就毁了一株高梁的收成。邻里之间可互通有无,不足可以东借西凑,按时偿还,诚信守诺。谁家有难,众人相帮,袖手旁观者令人不耻。
那年爸爸独出心裁地种了十几棵西瓜,待瓜长有碗大的时候却丢了,爸爸顺着地边的山路走出百余米,发现了石头边上碎掉的还未成熟的西瓜。原来是几个孩童从未吃过此物,只想尝尝,结果心急摘了,这是个例外。
青山依旧
庆幸我们走过了饥饿的年代,饥饿之下我们仍倔强地成长。感谢父母亲的辛苦养育,他们宁可自己缺衣少食,也尽全力让我们度过那困苦的日子,而且让我们能安心上学。饥饿之下,我们也学会了怎样做人,有了与艰难困苦斗争的勇气和意志。
经历过饥饿,懂得了珍惜。记住这种经历,就可以感到如今的生活是多么幸福。
编辑:一寸丹心
印象本溪谈老百姓感兴趣的家乡话题
感谢您的阅读、转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