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武威
如果说“好吃”的广州人“人人都是美食家”,那么,会吃的武威人“人人都是烹调师”。因为在武威,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不会做菜,不会和面,不会炖鸡焖羊,那是很没面子的,而如果手艺出众,技压群芳,则可以忙碌于各家的红白丧事,招呼身到农家的领导,并以此而自豪。
舌尖上的武威
新浪博客
远远的看你谁说北方人吃饭不讲究
武威人“会吃”,所以对家常饮食毫不马虎。他们可不像“风风火火创九洲”的南方人,一碗大米就一袋咸菜便是一顿;也不像中午不回家的北京人一包方便面两根火腿肠就打发了肚家。上班族的早餐没讲究,随便牛肉面、行面、臊子面凑和一顿,但这一“凑和”,已经远远超过了北京人的水平。
在武威吃午餐晚餐时,谁家麻虎来,谁下班早谁先下伙房。所以,一到下班,家家户户就会锅盆齐响,菜香四溢。未进门,一股扑鼻的清香就已从门缝里溢了出来。而农村,每当太阳西斜的时候,从各院里飘出来的袅袅炊烟,就象白云样笼罩着田野。蓝天,白云,暮色,炊烟,绿野,归家的牧童,便构成了一幅诗意浓浓的田园风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如果你无缘站在田野上透过炊烟暮色想象这一动人的情景,那你就到武威城凉州市场去吧,在那里,你会时时处处欣赏到那些把面擀得“薄如纸”,切得“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的各式绝技。而她们全是来自田园农舍的凉州女儿。仅仅看她们擀面、切面、犁面、赏她们拉面、搓面、削面,就是一次艺术的享受。
民间有谚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极是有理。南北两方的人,吃的东西绝不相同。男方人好吃米;北方人好吃面。所以,武威女子的绝技在面食,武威饮食的特色也在面食。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武威人创造出了一个琳琅面目的面食王国。现在你就置身于这个面条王国中,什么臊子面,清汤面,干拌面,刀销面,转百刀,行面,炒面,烩面,凉面,拉面,扯面,真是洋洋大观,数不胜数。一个名儿就是一种做法,一种面食就含一种绝技。
说面食的种类,武威面食绝不逊色
你瞧!擀杖开合处,一坨坨圆圆的面张,一折一叠,变成了扇形,凉州女子一手轻按面张,一手运刀如飞,沿着面的弧形过去,一排排色泽如玉的菱形面条,就呈现在你的面前,这就是“两头尖尖肚儿圆的”“转百刀”。下锅煮熟,趁热用凉水一激,盛在碗里,配以家常小菜,一碗口感美妙的“转百刀”拌面做成了。再瞧那凉州女子,手端一碗稠墩墩的面浆,碗斜倾,巧用筷,对着沸腾的锅水,在碗沿上一拔,一条酷似游鱼的“拨鱼儿”便弧线样跃入热气腾腾的大锅里翻腾,随着那女子拨筷速度的加快,“拨鱼儿”就在碗与锅之间形成了一串银色飘带,如虾如线,如鱼跃龙门,如跳水女子。“搓鱼儿”的特色则在于“搓”,选料是来自高寒山区的天然无污染的青稞面,兑配少许小麦面粉,揉好面基,切成小条,女子们用指肚之力,轻轻一搓,便是一条“面鱼”。“搓鱼儿”煮熟盛碗,兑上蒜泥、香菜、油泼辣子,那滋味,别言多妙了。
一个凉州市场,就是一个锦绣中华
下班晚了啦,忘了买菜啦,停水停电啦,液化气没气啦,逛街逛累啦,孩子过生日父母过寿啦,甚至懒得做饭啦,都是。如果家里来了客人,那就更要到餐馆、凉州市场或公园里去请吃了。人家好不容易才来一次,不陪人家去吃吃,怎么说得过去?由是之故,武威的饮食摊点、小吃店、小饭馆、火锅店、羊肉馆、大酒店,特别是“凉州市场饮食摊点”,总是生意兴隆,人满为患。
可以说,一个“凉州市场”,就是一部“凉州小吃大全”。除前面罗列的那些淋朗满目的面食外,还有米汤油散子,酿皮子,*粉,凉粉,油茶,麻花,小笼包子,水晶包子,锅铁包子,水饺馄饨,沙锅豆腐。你即便浑身是嘴,也吃不过来。显然,一个“凉州市场”就是一扇了解武威饮食风情的窗口。如果说深圳的“锦秀中华”浓缩了祖国的名山名景,那么,武威的“凉州市场”则浓缩了武威的名吃名菜。
武威小吃甲河西
武威小吃的内容又是何等丰富啊!比如羊肉,就有手抓羊肉、*焖羊肉、清炖羊肉、药膳羊肉、羊肉垫圈子,清汤羊肉、烤羊肉、涮羊肉等多种品牌。做法就有煮、焖、炒、烤、炖、烧、涮几种。而羊心、羊肺、羊肝、羊腰、羊肠、羊脑、羊肚、羊蹄、羊舌、羊头皮等“下脚料”,又做成了武威有名的小吃“羊杂碎”。在酒店则做成了有名的羊杂碎系列:啃羊蹄、嗦羊舌、吃羊脑、品羊心、补羊腰、涮羊肠、填羊肚、尝羊汤。当然菜名儿并不这样叫,而叫“梅花羊头”、“葫芦杂碎”什么的。调料更是讲究:红油、羊油、花椒、姜皮、姜粉、葱花、香菜、蒜泥、蒜板、酱油、味精、陈醋等。所以,单一个羊,要从头吃到尾,吃遍所有吃法,就够你吃一个月了。但武威人味重,既使一年天,天天吃羊肉,也不怕,也不腻。“武威小吃甲河西”,这话一点不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