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清明
TUhjnbcbe - 2022/8/18 18:23:00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cjzz/130724/4225829.html

柳岸风轻,

一霎清明。

桃小香摄

时序到了四月,能开花的,都开花了。

公司南窗下的地铁口,行人比平常少了一些。他们行色匆匆,在广场上的宫粉羊蹄甲树下穿行。羊蹄甲的花,比往年开得略迟一些,花势也没有去年的璀璨,到了三月的末尾,才渐渐地蓬勃起来,很卖力地开着。

相对于行人的步履,那十来株粉的、白的花树,虽略嫌单薄,却有一种宁谧的静气。

广场边上,香樟树细细碎碎的花序满枝满树,倒是开得没心没肺。若是你来得足够早,大老远就能闻到它特别的香气。

北窗外,洗马河边的林子上空,响起杜鹃鸟高亢的啼鸣。

桃小香摄

枯寂了一个冬季的小紫薇,长出好看的新叶。对面的游船码头边的柳枝轻柔,清晨的阳光照亮了半边河面,一艘清洁河道的小船从窗下静静划过,荡起一片涟漪。城外的梨花落了,眼看着又是一年清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大抵就是眼前的清明。

01

这是春三月的第五个节气了。

清明二字,原本也只是一个节气的名字,最早见于汉初淮南王刘安及门客的《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所谓清明风,就是古代八风之一的东南风。

桃小香摄

从去年冬至开始,吹过45天的条风(东北风),又吹过45天的景风(南风)之后,吹来了温暖清新的东南风,于是春和景明,便到了清明节气了。

从气候学上说,时序到了清明,气温渐升,降雨渐多。

对于农事生产而言,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栽树不过清明节,栽松不让春晓的”,这些农谚,都是说清明是农事的关键节点。

东汉崔寔(shí)在《四民月令》上说:

“二月,蚕事未起,命缝人浣冬衣,彻复为袷(jiá,交叠于胸前的衣领)……三月三日,可种瓜。是日以及上除,可采艾、乌韭、瞿麦、柳絮……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穀雨中,蚕毕生。”

桃小香摄

《四民月令》虽名月令,实为农书。是庄园地主从正月到十二月中的农事活动叙述。

书中不仅对谷类、瓜菜的种植时令、栽种方法有所详述,亦有篇章介绍当时的纺绩(把麻、棉、丝搓捻成线)、织染和酿造、制药等手工业。

总而言之,书中一年的安排,都是按耕、桑等事项需要,来筹划的。

在农耕时代,养蚕是一项重要农事,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诗经中,关于桑的描述,随处可见。在《豳风·七月》里,便有“女执懿(yì,本义为美好,引申为深、大状,懿筐,指深的筐)筐,遵彼微行,爰(yuán,疑问代词,何处)求柔桑”这样的诗句。

《四民月令》中所谓蚕妾,指专事育蚕的妇女。白居易《春村》诗:“农夫舂旧穀,蚕妾祷新衣”中的蚕妾,指的也是育蚕妇女。

桃小香摄

农历二月,天气尚寒,蚕事未起。到了三月清明,除了种瓜点豆之外,庄园里的蚕妾,就得将蚕室收拾好,虽然此时桑叶尚幼,但已经可以准备养蚕的一应事宜。

待到谷雨,蚕宝宝出生,戴胜鸟站在桑树枝头,桑树枝繁叶茂,正是养蚕的好时节。庄园里的农妇们就要忙着采桑育蚕了。

02

《岁时百问》从另一角度诠释了清明:“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自然界的“清明”,预示着天清似水,地明如镜,万象更新。

古人将清明节气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ú),三候虹始见。

桃小香摄

桐有三种,华而不实的叫白桐(泡桐),也就是《尔雅》中的荣桐。皮青、结实的,叫梧桐,也称青桐。子大而有油的,叫油桐。

桐始华,指的是白桐。清明初候,白桐开花了。

后五日,田鼠化为鴽。喜阴的田鼠,都躲回洞穴,忽然消失不见了。

鴽,古书上指鹌鹑类的小鸟,喜爱阳气。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田鼠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再五日,虹始见(xiàn,现)。虹是雨后或日出、日没之际,天空中所出现的彩色圆弧。雨后的天空若云薄漏日,阳光穿过雨影,天上现出七色彩虹。

桃小香摄

七十二候歌中唱道:虹桥始见雨初晴。这是因为清明新雨后的天空粉尘最少,天空最清,因此才看得到彩虹。

节气清明,早已被古人所认识。而清明作为一个节日,是在唐代才形成的,其缘由还是寒食。寒食节是中国民间最早的祭祖节日,这一天,人们禁烟火、食冷食、祭祀祖先。

清明成为节日,除了寒食节,还融入了上巳节的风俗。

上巳节在农历的三月三,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fúxì,临河洗浴,祓除不祥)。从某种意义上说,上巳节也是极为古老的、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

这一天,青年男女结伴游春,到水边沐浴,《诗经·郑风·溱洧》里,“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说的就是上巳节。洗白白之后,顺便再干点有意思的事。

桃小香摄

因为寒食、上巳与清明日子接近,到了唐朝,三节合一,清明,也就成了一个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的传统大节了。

03

唐宋旧俗,清明前一日禁火寒食,到清明节再起火,称为“新火”。禁火的这天,称为寒食,举新火的这一天,称为清明。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熙宁八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苏辙题名“超然”。翌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想起了弟弟苏辙(子由),于是写下一首《望江南》:

桃小香摄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zījiē,叹息)。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对于客居异地的游子而言,清明节不仅是祭祖扫墓、上巳踏青悲喜交加的节日,也是一个思念故乡、思念故人的特殊日子。

只是苏东坡不曾想到,自己酒后信手写就的思人之作,仅一句“诗酒趁年华”,便让后世的年轻人心向往之。

其实中国人对待24节气,从来都不是一视同仁的。

同样是祭祖,唐朝王冷然在《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蜡,不如寒食在春前”。也就是说,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要超过重阳节和蜡月的蜡祭。

桃小香摄

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

白桐树在这样的日子,绽放出一树繁花,又凋零成一片伤感。风清景明的清明,最是每个中国人慎终追远、缅怀亲人的时候。在千万个家庭里,人们为记忆里渐行渐远的先人,上了一炷香。

这也是他们与先人阴阳隔世的沟通方式。在阴阳之间的对话中,他们一点一点,再次捋清自己身上的根脉。

春山如黛,恰如思念绵延不绝,风过无痕,如同生命来了又去。

04

中国人的任何节日,习俗中都离不开吃。喜是吃,悲是吃,悲喜交加也是吃。

桃小香摄

丘迟在《与陈伯之书》里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清明时节,江南的马兰头最是诱人,一旦过了清明,就会逐渐变老,嚼不动了。

寻常做法,马兰头切细凉拌,就很入味。

江南一带的人,清明时还会采摘新鲜的艾草、浆麦草、鼠麴草,碾压成汁,放入石臼和糯米一起捣,再裹进豆沙或者莲蓉作馅,做成青团。

江南暮春的滋味,都在青团里。

福州人清明节吃的是清明粿,采来波波菜(鼠麴草),择净、切细,渗入糯米和粳米的浆内,揉成粿皮。再以枣泥、豆沙,或以香菇、笋丝、肉丝、酸菜等为清明粿的馅,一口咬下去,又韧又软。没齿伯都笑出花来。

客家人的美食,不是酿来酿去,就是粄来粄去。

清明节,他们用糯米粉混合艾草、苎麻叶做成艾粄、兔叶粄,无论是清香的口味,还是碧绿的颜色,都与青团、清明粿如出一辙。

闽南人用鼠麴草作类似于清明粿的糍壳粿,或者用麦面烙把麻、棉、丝搓捻成线,配笋、豌豆、粉丝、豆干、鱼、虾仁、海蛎等,蘸酱吃。林语堂认为,薄饼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

中国人的节日,糅合了节气、稼穑、文字、饮食、亲情,既是文化的缩影,又是民族的基因。它不但唤醒家庭的共同记忆,重温一段远去的光阴,又让我们坦然面对未来。生活再怎么艰难,你也不会孤单。

(图片丨桃小香)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