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蹄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赤水旺隆镇点石成金,在石头上做大文章
TUhjnbcbe - 2022/8/22 20:12:00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http://m.39.net/pf/a_5131641.html

抗疫初战告捷,全面复工复产正在进行。初夏,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去旺隆镇感概万物复苏的真谛。旺隆镇所在地被铜灌山、七里坎(玉皇顶)、羊蹄山、普陀山、狮子山所包围的腹地中间,可谓四面环山。老场镇建在山坡上,场头场尾爬坡,中间一条独街,半边为吊脚楼。新场镇是按小城镇建设示范规划的,已经形成规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以前从赤水坐车到旺隆要一个多小时,特别是翻七里坎大坡,上坡很陡弯道多,慢摇慢摆的客车,左一下右一下晃摆,把人都摇晕了,上七里下七里才到旺隆。现在从赤水上高速路到旺隆19.2公里20多分钟就到。高速路从七里坎穿洞而出,穿新春村、红花村、鸭岭村而过,在鸭岭村跨赤水河出遵义方向,我们要去的地方正好是这三个村。

兴盛坝区产业园

在旺隆镇*委书记赵中良、文服中心主任李青松的带领下,首先到旺隆新春村参观坝区产业园。新春村新区在七里坎山脚下离高速路不远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点,相对较为平缓,这里有信天药业、国礼金钗石斛两个民营企业的金钗石斛种苗培育场,为全市金钗石斛种植提供种苗,旺隆镇率先推广金钗石斛种植,故有“中国金钗石斛之乡”之称,坝区产业就在新春村新桥子坝。

雨后的晴朗天气,一片蓝天,天空飘过丝丝的淡云,给人良好的心情。

采风组车辆直接开到园区停车场,下车后看到一幅大型横标“坝区带山区、带出大产业”。园区左6个大棚,每个大棚上面用黑色遮阴膜遮盖,里面栽种有桢楠小树苗。右边大棚,有左边六个大棚的面积,用楠竹搭架,透明薄膜的遮盖。棚门的右侧挂有“赤水市农村电商培训基地”“赤水金钗石斛科普园”“赤水市产业扶贫示范园”“赤水市青少年劳动实践基地”“赤水金钗石斛电商直播园”牌子,大棚外右侧栽的是桢楠树苗。怎么带出大产业?

走进大棚,才感觉耳目一新,空间很大,简直是花卉苗木的世界。左边为战略储备林苗木桢楠(售价4.8元/侏)、红豆杉(售价4.0元/侏)等展示区。右边为石斛展示区,品种繁多,繁花似景,很多来自全国各地。最里面是各种盆栽植物、花卉品种展示区。赵中良一边走一边不停地介绍,妙语连珠,如数家珍。特有的赤水金钗石斛的栽种,有在青石上、红石上的,还有在红砖(红页岩砖)上栽的,这些正在试验。他说:一旦成功,还可以降低成本。

大家一边听介绍,一边根据自己的喜好,寻找拍摄的花卉和植物,女士们与花不停地合影留念。抬头时才发现,大棚内管网交错,还挂有好几块显示器,显示有:空温:25.7C。空湿:86.25%RH。CO2:PPM。光照:Lux。这还真是高科技栽培,金钗石斛在室外大多数已经花谢了,在这里还这么茂盛。

该坝区产业以金钗石斛和战略储备林育苗作为主导产业,面积亩,引进5家经营主体参与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投入万元,建成国内最大、年产金钗石斛种苗万丛以上的金钗石斛种苗基地和年育苗南方红豆杉、金丝楠木40万株以上的战略储备林基地。预计年总产值达到万元,亩均单产达4.76万元,亩均综合产值4.09万元,经营主体可获得利润.8万元。

通过土地流转收“租金”,坝区每年可带动户农户增收13.67万元以上,土地流转费从元/亩提高到元/亩,每年群众在坝区务工赚取“薪金”达万元以上,通过实施项目利益联结,村集体每年可获得财*投入“股金”23万元。真是坝区撬动带出大产业。

红花村,听到这个名字就想起红红火火的日子,至于红花村是怎么来的,老百姓没有人知道。

极富红花石斛园

记得小时候去旺隆七爷娘家,七爷娘家住旺隆场对面,要过一条小河沟,然后一直往上爬,走泥巴路小路很陡,爬半天才到,感觉到了山顶上,云雾缭绕。回来的时候,下雨路很滑,穿着“草脚马”都不管用,一路摔跤滚起回来,就不想去第二次了。

今天去红花村,没有感觉到山陡,车子转几个弯直接开到红花村石斛园大门。这时已经是上午10点,大阳开始直晒,气温上升,下车时感觉很热,山风吹来,还有些凉快。村支书陈长友早已在门口等着。

大门是用楠竹来做的,很有“山门”的气势,上面写着“旺隆镇红岩石斛科普示范园”,两边的对联为“兴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当时虽不懂其意,感到很有意思。回来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这是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的康养名句。

村支书陈长友边走边介绍进了大门。“我们村面积有15.9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共户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人全部脱贫。早在80年代红花村就有少数农户栽种石斛的习惯,这里山陡石头多,田土少,在石头上栽种点石斛换点盐巴钱,没有想到现在发展成产业。”我问:“这个园有多少亩?”

陈长友说:“有多亩,按0窝(丛)为一亩计算,有万窝(丛)。园内有户,其中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那全村有多少亩?”“全村有多亩,适合种石斛的方都种上了。”我们一边听介绍一边问,跟着陈长友走进园里一探。

园子里有两栋木质的小房,是看管房很简单,小木屋周围的石头上就是石斛,还有的用盆栽。陈支书介绍说:“这是两户种植大户,一户叫*英、一户叫钟佐芬。”我们看见在小木屋的木板壁上用小木板支起的架子上摆放着几袋密封包装的金钗石斛干花和金钗石斛干片。先到的队员有的在*英家小木屋门口,坐在小板凳上围成一圈,有的在钟佐芬小木屋门口小桌子旁边坐着,她还在热情招呼陆续过来的队员到屋里吹电扇。两位主人热情地端出泡好的石斛花茶,每人一杯。介绍说:金钗石斛是药食两用,位于九大仙草之首,具有清肝明目的功效。

色泽粉红的石斛花茶,一看就想喝下解渴解暑。

摆谈中了解到,*英家有金钗石斛10多亩,今年采收鲜石斛鲜花多斤,制干有30多斤,买2万元多元,采鲜条多斤,收入2万多元。*英说“公司只收鲜石斛条,分等级收购。石斛干花、石斛干片公司不收,都是自己联系销售。”采风人员被精明强干女人*英、钟佐芬的热情和精神所感动,队员曹亮情不自禁地拿出三弦琴弹唱起来:好山好水好风光,这里人们热情高,端出石斛花茶来,解暑润喉好凉爽,……。

稍作休息,大家在支书陈长友的带领下,沿着在乱石中开辟的小石板路参观石斛园。这里绿树成荫,阔叶树上拉着大大小小的遮阴网,很凉快。因为金钗石斛喜荫,所以用黑色遮阴网,遮挡着强烈的阳光,生长在石头上密密麻麻的金钗石斛,一丛一丛展现强大的生机。每一块石头大的有好几百吨重,小的有几十斤,都栽有石斛,有的还堆成石垒也栽种有石斛。

这些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大家猜测。抬头看见山顶上有一匹大红岩绝壁。想起曾经听丹霞地貌专家*进教授讲过“转石”的来历。可能是地球造山运动时,从大红岩上剥离下来,在这一带形成“转石”堆积起来,成为现在的乱石旮旯。以前这种地段没有人要,种不出庄稼,石头还是石头。现在却成为抢手货,石头上可栽石斛,有“点石成金”的成就感。我把大红岩山、丹霞石、金钗石斛花联系起来想,原来红花村的名字还很有来头。估计是因为石斛花开非常艳丽,又是栽种在丹霞石上,固而取名红花村。

我们错过了石斛开花的季节,却仿佛看见遍地的金钗石斛都开了花,繁花艳丽,人在花丛中成了陪衬。实际上在碧绿石斛叶子,微*石斛径的石斛丛里,偶尔有一两株盛开着花点缀着,“一花一世界”更是惹人喜爱,大家争相着不停用相机、手机拍照。有一位老农正在剪石斛条,我走过去问,“石斛条什么时候剪最好?”“开花过后,叶子全部落完,成了光杆杆就可以剪了。”“哪得多少年才能剪一次?”“每年都可以剪。一般情况下,石斛一生只开一次花,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剪了,下次就不能再开花了?”“不是。石斛每年都要发新芽,到了三年都要开花,每年都有。每次剪都要剪三年以上的。”“那你一天能剪多少斤?”“几十斤百把斤吧。”“你家栽种有石斛没有?”“有,在那边。”看见他指的方向,一条小路在长满石斛石头中延伸看不到尽头。“算了不去看了,下次吧。”跟老农打完招呼,拍了一张照片作纪念,急匆匆去追赶大队伍。苏林富和燕鸣和在岔路口等着,“他们从这边去了,后面还有人没有?”我喊了一声“还有人在后面没有”没有听见回声。

“没有了,我是最后一个。”“那走吧。”我们只转了一个小圈,跟上了大队伍,看见还有人还依依不舍不停地寻找石斛花在拍摄。陈长友支书说:这个基地园每年产鲜石斛条90吨石斛干花0.5吨,产值万元,户均收入0.78万元。我们这里还有一位名副其实的石斛大户,叫袁图会,当初贷款1万元尝试种植石斛,现在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亩扩大到亩,集约化大棚种植基地达平方米,成为远近闻名的石斛种植土专家。现在是村委副主任,在她的带领下,培养了20多名管理能手,带动全村多名妇女种植石斛。

红花村硬是在石疙瘩石头旮旯里闯出了一条“点石成金”的脱贫致富路,金钗石斛真正成红花村赚钱的“仙草”,成为极富的石斛花园。

网红石斛小院

大浪坝是旺隆镇鸭岭村新建的金钗石斛园区,车上就听有人说大浪坝这里有一位“网红”石斛,想亲自见见这个人。

我们途经三角梅基地,车上看见很大一片红色的、紫红色的三角梅包围着农户,景致十分迷人。车子途经的公路外有一口占地10多亩的荷塘极富色彩,荷花正冒着尖尖小荷苞露出荷叶含苞待放,却有一两朵争相斗艳,吸引眼球,好一幅荷塘月色画卷。

车子两转三弯到大浪坝荷塘边一农户家的敞坝里停下,敞坝荫凉处摆了8张大园桌。原定在这里给书画家们留了1个半小时的时间完成40幅书画作品送给农户,得抓紧时间。留下*成友、袁必为、刘文广、何碧轩、燕鸣和、胡林德、方岚等书画家,开始为农户写字作画。

“到网红石斛家还有多远?”“从你们来的路过去大约还有米就到了。”一位农民回答说。“走,来了就要去看看。”沿着农民手指的方向,徒步沿着一条新修的水泥公路走去。

我们冒着骄阳在微风吹佛下边走边看,天蓝色的天空,飘来一丝丝云彩,慢慢形成似展翅的大鹏鸟从天边山脉上飞升起来,变化着形态。公路两边是新栽种的金钗石斛,石斛苗用钢钉钉在石头上,用黑色的遮阴网盖着,上面还有喷灌的水龙头。公路边一大块标牌上写着“赤水市旺隆镇鸭岭村大浪坝金钗石斛农旅一体化产业园区”,种植面积达多亩。

“怎么还没有到网红家,不是说不只米,难道是那位农民在忽悠我们。”有的队员在埋怨。忽然有一位队员眼尖“在哪里,到了。”公路边下有一间瓦房,公路上还堆着两堆“锯面子”(锯木材留下的锯木面渣渣),农民正在转运,这是栽石斛最好原料,利水透气,便于根系发达。镇干部李青松说:“这户叫温建华,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网上销售自己的石斛苗,在抗疫期间一时成为‘网红’石斛名人,也叫‘直播带货达人’,把石斛销往全国各地。”

走进温建华家,他和妻子正在为石斛苗打包,说是昨天预定的,今天必须邮寄走。寒喧几句后,我们径直往石斛小院走去。

5年前,温建华回乡抓住发展石斛的机遇,租用周边贫困户15亩土地,长期雇佣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工,打造“种植、观赏”的石斛盆景,通过网上订货直销。如今,石斛种植规模已达8万盆多万窝(丛),年收入60余万元。小院栽种石斛的方式与其他不同,全是栽在各式的盆盆里,栽满了各种各样的石斛盆景,适合家庭栽培观赏。院里层次分明,地上的石斛盆景排放得整整齐齐的,架子上也挂满一排排的石斛盆景,看得出主人匠心所致,空间发展。散步在这精致的小院,看着开着白的、*的、浅紫带白色的不同品种的石斛花,心有所感,要是我家也能有这样的院子多好啊!

一阵优美的琴声从小院里那间屋那边飘来。一问才知道这是温建华专门搭建来做直播用的房屋,简单而精致,全是用楠竹做的。太阳正当顶,大家直接到房间里参观边作休息,给人清爽的感觉。

竹房前有两砣大石头,一砣石头上栽有石斛,两砣大石头之间有4棵香樟树,1棵树杆上也栽有石斛正在开着花。两砣石头的空隙中还栽种有几盆名贵花,开的花也很特别。

兴致所至,队员曹亮跳上一砣大石头,盘坐上面弹起三弦琴,引得大家集中用焦聚对准他,一阵笑声、歌声、赞扬声从这里飞出。大家提议以大石头、香樟树为背景照了张合影。返回时,温建华他俩已经打好了石斛苗的包装袋,大家争着与这位网红留影。

旺隆之行,我们看到“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感受到赤水金钗石斛的发展速度,“点石成金”,富了一方百姓,红了一方群众。

来源《中华仙草.赤水金钗石斛》2.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赤水旺隆镇点石成金,在石头上做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