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和濒临消失的村落
五台县陈家庄乡老地图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育资源整合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境内一些偏僻山村由于居住条件落后、经济发展缓慢,在上学、就医、婚姻等诸多压力下,人口大量向平川村镇迁移,先后消失。20世纪八九十年代消失的自然村有37个,分别是朱盈庭(属斜坡)、北沟崖(属教场)、水峪垴(属王城)、小虎铺、门子崖(属国都殿)、北槽、中槽、南槽(属三和)、天坡、石渠(属庄子村)、车子口、麻地洼、南塔、车子里(属四合)、古石里(属尧沟)、北岔(属白羊)、上村(属南黑
山)五家峪(属吕家庄)、窄门(属硬青岩)、南水峪(属狮子坪)、南山里(属西头)、国都咀、南咀、崖堂县、山神洼、官峰、西窄门、羊老蹄(属龙池)、九根窑(属寨里)、红土岩(属垴上)、桃国洞(属白沙岭)、安子里(属大汖)、大坪岩(属南山)、和为塔(属刘建)、红崖头(属裴家沟)、茶房上(属双岭)、寺铺(属边家庄)。
消失的行*村有7个,分别是三和、四合、硬青岩、垴上、大岭、双岭、西河。其中垴上村是因煤炭资源整合整村迁移,西河村因国家重点工程整村迁移。
进入21世纪,人口急剧减少,濒临消失的村落又有20多个,分别是坪塔、小沟(南庄、北庄、北庄垴)、去沟、南山沟、杨家山、智庄、避事垴庄子村、白羊、南黑山、广银沟、树株坡、*柏岩、桃湾(属野场)、砂岩、羊蹄岩、大泉、南山、老里西、拐山里(属刘家庄)、石土堂、申家岗、卧龙、罗家岩。这些村落的年轻人已大部分迁走,只有一些留守老人还在固守着属于自己的古朴、简单的生活方式。
随着这些老人的故去,村里那些破旧的老房子、古老的石碾石磨又将成为新的历史记忆和老辈人中的传说故事。
1.以地形地貌命名,如石咀、羊卧、安洼、坪塔等;
2.以居民姓氏命名的,如毛家村、孙家岗、董家村、郭家寨等;
3.以地主庄主命名的,如芦家庄、新庄、郭家庄等;
4.以靠近山梁河间命名的,如上金山、大梁、两涧、河东、南茹、沟南等;
5.以神话传说命名的,如槐荫、瑶池、凤栖埯、蛇神等;
6.以历史传说命名的,如苏子坡、射虎川、杨柏峪等;
7.以物产资源命名的,如铜炉、铁堡、苇地、麻*沟等;
8.以*事活动命名的,如较场、营坊、少*梁、东营、东岗等;
9.以寺庙命名的,如佛光、建安、法华、维摩、白头庵等;
10.以居民心愿命名的,如善文、永安、神佑、神西、文兴等。
下面介绍部分村名的具体来历:
西龙泉,旧名林泉,村周树木参天,泉水绕村而过,建有林泉寺,明正德四十年,新建龙溪寺一座,因村居泉之西,故名西龙泉。
古城,西汉时置虑虒县,为县城故址,现有城墙遗迹,故名。
东雷,旧志载,东西雷村有雷公殿,雷声发起于此,故名雷村,有东雷、西雷之分。
代银掌,相传古代此沟开过银矿,至今留有矿洞,故名。
风栖岩,相传古代凤凰落于山巅,至今留有凤爪痕迹,故名。
五台设县历史王城,相传为吴王屯兵之处,故名。何代吴王,待考。
避事垴避事垴,相传古代有一姓郎的官僚被馋害,罪定灭族,脱逃于此,改姓为罗,故名。
河府教场,相传古代该村为比武教练之地,曾有点将台,故名。
国都殿,原本留人小店,名孤独店,后人嫌忌“孤独”二字,更名国都殿。射虎川:据传原名红崖村,年清康熙皇帝巡幸五台山,路经此地,遇一猛虎,亲挽弓射死,山西巡抚穆尔赛立碑纪之,故名。
桑院,传说原名虎峪村,明朝有一杨姓将*到此被劫,杨发怒,遂将村人灭绝,一家藏于桑院幸存,遂更名为桑院。
槐荫村槐荫,此地原有大槐,相传为董永七仙女结合处,故名。五级,相传古代有一富户,助贫求学博得功名,皇帝念其有功,提官五级,后人以资纪念,定名为五级村。望景岗,原名茶坊上,传说康熙西巡至此,登岗望景,赐名望景岗。
永安,原名薄家村,早在魏晋时期,曾是官府的粮地,有“仓城”之说,后废弃。乾隆二年,石村被水淹,朱徐俩家迁居于此。欲以永安,故名。郭家寨,后周显德元年,郭通从闻喜来此修建香草寺定居,清顺治六年因村居姓郭较多,故名。
苏子坡,相传宋代苏东坡游五台山,曾在此住宿,为纪念苏东坡故名。南大贤,唐代有大贤寺,建于大贤岭下。又相传古代有一贤良母亲,走路时背着前房留下的大孩子,手里拖着自己生下的小儿子,人称大贤,故名。
茹村,濮子坪原有茹湖,故名茹村,明嘉靖六年发大水,将村分割为二,即东茹和南茹。
杨柏狱,相传宋朝时杨继业父子被诬告,囚禁于此,后遇赦出狱,后人为纪念杨家将称该村为杨柏狱,杨柏峪即为其谐音。
豆村,原名窦村,相传五代十国时送刘智远之子咬脐去汾州之窦老所居,因此得名。
东冶,相传古为冶炼铜铁之地,因此得名。
五台建安建安,唐时此地建有建安寺,因此得名。有大建安、东建安、西建安之分。
天和,原名天货,因此地出产煤炭,当地人认为煤炭是天生之宝货,故名。有东天和、西天和之分。
水湾,因村民居住于山梁圪洼,山泉遍布四周,故名。堡子,相传古时居住集中,村子四周有堡墙,故名。南头,因村子建于小堡(现堡子村)的正南方,故名。
南庄,古时为寨里村富户人家的庄子地,为方便种地,就住在周围,后来逐渐发展成了村子。因位于寨里村南,遂取名为南庄。
刘建,原名圪缭沟,后来村人嫌说起来不顺口,也不吉祥,又因村中刘姓居多,于是更名为刘建。
才郎沟八路**械所旧址才郎沟,相传村外沟里多豺狼,故名豺狼沟,后嫌不雅,又改名为才郎沟。
环椿坪环椿坪,旧时因村周围椿树环绕,便取名为环椿坪。
石土堂,因村庄坐落于虑虒河北岸,下石上土,以石驮土,故名石土驮,后因五台方言“驮”与“堂”音相近,改名为石土堂。
硬青岩,原名凝青岩,因村子居高寒地带,云气常凝聚而得名。后因书写错误,约定俗成,更名为硬青岩。
神西,原名神垴,因“垴”与“恼”音同,清朝时有一州官来到此地,恶其名,于是更名为神喜,解放后,当地*府破除封建迷信,又改为神西。
插箭岭,传说宋太宗赵光义北征入此,见菩萨现八臂相,插箭而归,故名。有大插箭岭、小插箭岭之分。西富:原名峰山,因同“分散”谐音,村民们嫌不吉利,民国初年更名为西富。
石村石村,唐代时武威郡石艺来五台做官,其后人居于此,故名。
士集,原名寺家庄,原是寺院的田庄,后来讹传为“四家庄”。清末民初,村民白尚达有感于村名不雅,且希望村里多出一些念书人,即“士”人,于是改名为士集。
炭窑坪,此村东山的地层中夹有百十米厚的黑色片岩,当地人误把片岩当做炭质页岩,认为它是煤系地层,由此开挖进去可开采出煤来,故名。
柏兰村柏兰,因村后山坡上古柏苍劲葱翠,村西沼泽遍布,每到盛夏,芦苇碧绿,兰花飘香,蛙声阵阵,人们取“柏”和“兰”而命名为“柏兰”。
狮子坪,相传古时候叫屋腔,村址在距现址一里许的地方。在一次大洪水中,从东沟里冲出一头石狮子,村民遂移居于此地,后取名狮子坪。
檀家沟,原名移池,元朝时,檀姓从五台县檀村迁居于此,原居住的白姓、刘姓后来逐渐外迁,村里只剩下檀姓,于是更名为檀家沟。
广银沟村*土坡,因村子坐落于*土丘陵之上,故名。
两涧,古时因村子位于城南的南山脚下,群山林立,草木茂盛,故名南草坡。后因村东、村西各有一涧,又更名为两涧。
野场,古时是两涧村高姓的庄子地,是秋季野外晒粮、打粮的谷场,故名。
白家庄,相传古时肇基于王氏,名王进。后来白氏大户迁入,改名为白家庄。
红石头,村旁有一直插云天的红石奇崖,村名由此而得名。
香炉石,村前河心有一很大的孤石,形似香炉一般,上面生长着一株挠胡疙针,如燃香,村名由此而得名。
蛤蟆石,村子右下角一华里许的河岸边有一形似蛤蟆的石头,故名。
灵境,村中建有灵境寺,取灵山圣境之意而得名,村以寺名。
东寨,相传六朝时期,此地是吴王用于防守的堡寨,村名由此而得名。
*柏岩*柏岩,相传因村居之山坡盛产药材*柏,故得名“*柏岩”。
延伸阅读
苏子坡苏东坡与五台山
文/田昌安
苏东坡是否到过五台山?从笔者接触到的文字资料看,并无他到过五台山的记载。但令人不解的是,在五台县却有好几个村子的村名与这位大文豪有关。
相传,那一年的盛夏,苏东坡骑着一头小毛驴来游五台山。他爬上阁子岭,穿过阁洞,进入山明水秀的茹湖盆地。这茹湖是一个静水湖,湖边长满了芦苇,芦苇掩盖着一条弯弯曲曲的泥泞小道。正行走间,忽见前方有一妇人,背上背着一个孩子,手里拖着一个孩子,走得十分艰难。仔细看时,见那妇人40岁上下,背着的孩子约十岁左右,而拖着的孩子至多不过五六岁。为什么背着大孩子,却让小孩子自己行走呢?苏东坡好生奇怪,便想听听赶毛驴老汉的看法。老汉想了想说:“我看呀,那大孩子或许是亲生的,那小的嘛,唉!我也说不来了。”听了老汉的话,苏东坡摇摇头说:“我看未必。瞧那妇人的样子,对那小的也疼得很呢!”这时,那妇人一脚没有踏稳,滑倒在地。
大孩子仍在她的背上,滴泥未沾;小孩子却被拽倒,躺在泥水里哭起来。可是,那妇人爬起来以后并未去管小孩子,而是先将大孩子放到了没有泥水的地方。见这情景,苏东坡便离鞍下驴,将小孩子从泥水中抱起来,问那妇人:“这两个孩子都是你的?”妇人答道:“是哩!”苏东坡又问:“这大孩子是不是不会走路?”妇人说:“他会走路。”苏东坡皱皱眉头说:“那你为什么身背大孩子,而让小孩子自己行走?”妇人说:“大人有所不知,这小孩子是我亲生的,而大孩子的生母已经离世,我是他继母。那妇人的回答使赶毛驴的老汉大惑不解,忍不住插言道:“天下哪有这等事!没见做母亲的不心疼自己亲生的孩子,却心疼前家子……”
妇人见老汉摇头,便上前略施一礼说:“老爷爷,世上谁人不心疼自己亲生的孩子啊!可是—”她指指大孩子接着说:“这孩子虽然大几岁,但是已经失去亲生母亲。我是继母,如果对他冷淡,不疼他,他会怎么想呢?乡亲们又会怎么说?就是自己,良心上也过不去呀!”
“啊!你真是一位大贤人啊!”听了妇人的话,苏东坡对这个普普通通的乡下女人肃然起敬。他举起双手,恭恭敬敬地向那妇人深施一礼说:“大贤人,请受一个远路人一拜!”但令苏东坡感动的事还不止此。
茹湖盆地北侧的莫姑岭下,有一个背坡面水的村庄。苏东坡在这个村子里住了几天,又重新上路,望虎阳岭走去。走出一截,见一棵大槐树下坐着一大一小两个姑娘。大的有20多岁,看那发髻,似已成亲;小的背后拖一条小辫儿,满脸稚气也就十来岁的样子。刚刚骑驴下山,苏东坡想歇歇脚,便同赶驴老汉在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望着大槐树下的两个姑娘,苏东坡问老汉:“你说那两个姑娘是姐妹还是姑嫂?”老汉眯着眼看了老半天,方答道:“我看是姐妹。你看,那大的好像是生了什么气,小的正不停地给她擦泪,整理头发。不是姐妹哪有这么亲热!
苏东坡微微一笑说:“我看不然。姑娘在娘家生了气,还会跑到野外来?即便跑到野外,妹妹也不会那样关照她。不懂事的妹妹会袖手旁观,懂事的妹妹也只能说几句开导的话,甚至还要数落几句。所以我看是姑嫂。”
听了苏东坡的话,赶驴老汉有点儿不服气。苏东坡说:“不信你可去问问。”老汉过去一问,果然是嫂嫂和小姑。原来,嫂嫂受不了婆母的辱骂和殴打,常常跑到野外偷偷流泪,并产生轻生的念头。小姑发现后,就经常给嫂嫂说些宽心话,还替嫂嫂办些难办的事,才使嫂嫂得到一些安慰。苏东坡听说是这情况,不禁伸出大拇指说:“好啊!五台山中多贤人,这位小姑娘是个小贤人呀!”
苏东坡走后,人们才知那个骑了毛驴游五台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士,人们就把他住过的村庄叫做“苏子坡”,把那妇人所在的村庄叫做“大贤村”,把那姑嫂所在的村庄叫做“小贤村”,以资纪念。后来,大贤村一分为二,人们便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分别称为“北大贤”和“南大贤”。这故事说得有鼻子有眼,千百年来一直在当地流传,苏子坡、北大贤、南大贤个村子的村名也一直沿用至今。如果苏东坡并未到过五台山,那么人们又怎么会凭空编出这样的故事……(胡立成根据有关资料编辑)
作者介绍: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胡润先贤文化传播人,百家号乡村文化创办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山西新闻主编等。曾荣获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全球位优秀诗人奖,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