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我妈在烤烟厂上班,那时候食堂里有个鸡屁股吃都算是好东西了。
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我妈的记忆里只有饥饿、烂地瓜干,那时候除了鸡毛、鸡屎不能吃,鸡其他部位有什么不能吃的?
我说个事,你们可能不信的,我80后,小时候在农村,当地是畜牧局生产队,村里估计养了几千只羊,那种卖羊绒的山羊。
那时,队里经常杀羊吃肉,羊头羊蹄子没人吃,一筐一筐的,都是直接丢给狗。一方面是肉太少,但处理起来太麻烦,另一方面也是不会做做出来不好吃。后来我二姨学会了酱羊头,酱羊蹄,太香了。就是做起来太麻烦,还是很少做。
但是,并不意味吃鸡时,鸡爪子和鸡屁股就没有人吃。
何况,60、70年代,民间养鸡的不会太多吧?
像我们三线工业城市,由于地处反修防修最前沿、十年期间社会面没有受到太大冲击。
比起许多省市社会管控不算很严苛、属于投机倒把范畴的民间自发小额贸易其实一直存在。
农村人,有时会把少量的粮食豆油农副产品,带到城市来私下出售或送人。
因为我们家亲戚就在农村粮库当负责人,小时候,常听大人之间提起。不过在我记忆中,城市居民养鸡,也只有在70年代末以后才开始恢复。
因为城镇厂矿居民养鸡,首先就面临一个饲料来源问题。过去粮油凭票供应、定量限额,就算苞米面粗粮也没人舍得拿来喂鸡。
我小时候就跟邻居孩子上火车站捡过过往旅客吃剩的西瓜皮拿回来喂鸡,但那肯定是在拨乱反正经济恢复以后。
我上小学时候还响应学校号召学农、给班级集体缴过粪。不过那时候同学们大多不好意思上街去捡骡马粪,包括我们家交到学校的都是自己家养鸡的鸡粪。后来还被要求写过作文,所以印象特别深。
80年代之前的鸡鸭鹅,都不是规模化养殖厂用饲料养的,基本都是现在大家所说的走地鸡,鹅,所以,鸡抓子普遍硬以及只有一层薄皮,实在没有啃头,毕竟常年在田野奔跑嘛,腿能纤细吗?所以,只能扔掉。
90年代之前,我们农村红白喜事,鸡抓子都是扔掉的,啃不动,也只有一层皮而已。
现在,广东人喝早茶食的凤爪,都是肉鸡,爪肥厚有肉(皮下脂肪),吃在嘴里,筋道有嚼头,辅助以各种香料,自然就美味了。
这个吃鸡写得好有趣。不过与我们那边还是有区别的。
话说鸡很大,那确实,我们小时候杀的鸡都很大,而且一般都是公鸡,大家喜欢吃的也是公鸡。我们这边却很少有卖公鸡的。
我小时候公鸡都在十斤以上。
记得后来看到街边卖的鸡,我还以为是什么鸟呢,当时我是吓坏了,几十只小小的鸡捆起来,放在路边,我当时心里真的是发麻,感觉吓人极了。
至于,杀鸡,我们是绝对不会将头剁掉的,必须在整治干净之前是一只整鸡,才行呀。
还有那个鸡爪子,在我们那个时候是最珍贵的。一个是觉得非常好吃,第二个是有特殊含义的。
鸡爪子,俗称抓钱手当时,吃鸡比吃猪肉的人要上档次多了,吃鸡必是重大节庆之类才可能。鸡爪子必须给家里的顶梁柱,美其名曰抓钱手。
上次看到一个中国人在巴基斯坦买鸡,真是让人不忍直视。他们直接将鸡砍掉脑袋,再砍掉鸡爪。接下来,就更原始了。他们将鸡开个口子,连毛带皮扒下来,就像我们这边扒青蛙那样。
你说,这样子,能发展出什么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