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中宇
在我国56个民族当中,锡伯族是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锡伯族现在全国人口近20万,有一部分在*,大部分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我省各地散居着锡伯后裔,他们的民族风俗依然保持和流传。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男孩子一出生,家里人就会在门口用红线挂上一副小弓箭,长到五六岁就开始学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锡伯族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射箭、摔跤、赛马、角力、滑冰,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棋类(卡塔)、嘎尔出克(比石)游戏等。锡伯族对箭和箭靶都颇有讲究,古式响箭射出去会出“嗖”的声响,饶有风趣。这种箭的箭头用兽骨制成,呈尖圆形。箭头上有4个小孔,箭离弦后,由于速度快,空气从小孔中穿过。箭靶是用马皮和毛毡特制的,用6色布做成布圈,靶心是红色的。射手射中哪一圈,那个圈便会掉下来,比赛成绩一目了然。
摔跤,是锡伯族最广泛的群众性传统体育活动。小孩爱相扑,大人喜欢角力。三五人聚在一起,总得较量一番,看谁的臂力强。因此,锡伯族涌现了很多摔跤能手。举重是锡伯族人锻炼身体和比试力气的一种形式,他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石磙、碾磁、粮袋、巨石等,凡是可以举用的什物,都作为练功和赛力的运动器具。在举行庆典活动和人多的场合,手足发痒的小伙子们,兴致勃勃地展开举重比赛,大人小孩都来围观助兴。每年端午节,他们总是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赛马和叼羊活动,优胜者给予奖励。后来,与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便经常举行多民族的赛马、叼羊比赛。
锡伯族还擅长打围,又叫撒围或狩猎,这是锡伯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不论猎取的野味多少,所有参加者无论大小都是平均分配,即便过路人碰到分猎物时,也毫无例外地分得一份。不过,猎物的头和蹄子应分给首先命中者,这是一种奖励。每当捕鱼季节,他们带杈拿网纷纷来到河上,一显身手。鱼肉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常常以鱼汤和高粱米饭同吃。他们把多余的鱼腌制成“腊鱼肉”留作冬季食用。在我们东北部分地区,都可以看到一些能骑善射的人们,他们时而跃马扬鞭进行跑马竞赛,时而开弓搭箭开展射箭比赛,时而三五成群较量一番摔跤,时而兴致勃勃练习几回举重……他们就是锡伯族。
锡伯族能歌善舞。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过去,锡伯族的家族大多是三代同堂,也有四五代的。他们十分注重礼节,晚辈对尊长要行“打千”礼。由男性族长组成的“哈拉”会议,处理家族内部的重大事情,执行族规。锡伯族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许坐、踩锅灶,也不许坐或站立在门槛上;不能在屋内吹口哨,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晚辈路上遇见长辈要问安并让路,平辈见面要相互问好;客人来访,儿媳要出来装烟、倒茶,若装烟、倒茶的与客人辈份相等。
锡伯族大多数习惯日食三餐,主食以米、面为主,过去食用高梁米居多。面食以发面饼为主,也吃馍馍面条和韭菜合子、水饺等。受维吾尔族影响还吃抓饭和烤馕,喝面茶、牛奶和奶茶。肉食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饲养,多以牛、羊、猪肉为主。吃肉时,习惯每人随身携带一把刀子,将肉煮熟后,放入大盘中,自行用刀子切割,然后蘸盐和葱蒜拌成的佐料。习惯做猪血灌肠。也喜食用煮熟的猪血,拌成酱状,并配以蒜泥或葱花单独做成菜肴。锡伯族还习惯制作各种腌菜。每年秋末,家家都用韭菜、青椒、芹菜、包心菜、胡萝卜等切成细丝腌制咸菜,当地称之为“哈特混素吉”。锡伯族还喜欢在夏季制作面酱以调味。锡伯族过去在饮食上有许多必须遵守的规矩,比如经常食用的发面饼,上桌时分天、地面,天面必须朝上,地面朝下,切成四瓣摆在桌沿一边。
“全羊席”——锡伯族人独特的上乘菜肴,是用新鲜羊的心、肝、肺、大肠、小肠、肾、羊舌、羊眼、羊耳、羊肚、羊蹄、羊血等杂碎做成的。每一种剁碎做一种带汤的菜,分别盛在16个小瓷碗里,每碗都盛得不太满,随吃随添,始终保持热气腾腾。每碗里还要撒些切碎的香菜和葱花,看上去五颜六色,吃起来味道鲜美。其中用羊肠子做的菜花样最多。他们把大小羊肠洗净后,灌上羊血、血清、羊肝、羊油、羊葱、肉沫、调料、大米做成五、六道菜,每道菜的做法都很考究,风味不一。席间还要上各种蔬菜泡制的花口菜,这种菜有点酸、辣、咸的味道,吃起来清淡爽口,配合全羊席一起吃,可谓锦上添花。当然酒肉就更不用说了。按锡伯人的习俗,特别尊贵的客人才会做全羊席。
锡伯族民间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汉族相同。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除夕晚,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锅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每逢重大节日,还要进行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活动。家家吃鱼,户户蒸肉,届时还要三五成群到野外踏青摆野餐。各家各户都要制作面酱(米顺),盛入瓦缸中,作菜肴的调味品。过节时,人们分别用鱼和瓜果祭供,所以分别称为鱼清明和瓜清明。具有民族特色的“抹黑节”是在农历正月十六日。人们清晨起来,把准备好用来抹黑的布或毡片带上,挨家挨户,不分男女老幼互相往脸上抹黑,据说这是请求五谷神免掉庄稼的黑穗病,保证丰收。
锡伯人的住房多是座北朝南,通常是三间(或五间),用土坯筑成;两边有杂物间,也有修建成厢房的;房前屋后有菜、果园、畜圈和小围墙。住房一般中间是堂屋,西边的大间供长辈居住,东间一般是子媳的居室,冬季烧暖炕。时至今日,锡伯人仍保留着在东北生活的习惯,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
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男子内穿襟小白褂,外穿长袍(冬天为棉)。个别人还套马褂,脚穿白袜、布鞋,扎裤脚口,头戴礼帽。
锡伯族妇女的装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起变化。老年妇女分穿青、蓝、黑色旗袍,长及脚面,扎裤脚口,穿白袜,春夏秋穿乡花黑布鞋(冬季为棉高腰的),冬天穿棉袍,戴棉帽,与汉族坤秋帽相似,帽沿上还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年轻妇女喜欢穿各色花布和方格布旗袍(多滚边)、绣花鞋、坎肩等。姑娘的发式,都为单长辫,扎各色头绳。头戴额箍、簪子、绢花等,结婚以后则盘头翘;新娘也有专门的服饰,其式样和满族的服饰差不多。
新娘要有种特殊的佩戴物和(肢带)佩戴在两边,从腑窝到脚底,一边由三至五个荷包组成,每只茶包与丝带的接口上配铜镜、玛瑙、水晶石、琥珀、玉石等各色发光物,这些饰品将各种绣花荷包衬托得更加艳丽夺目。头上要戴六至十二只具有吉祥名称的簪花。无论老年或年轻妇女都喜戴耳环、手镯和戒指。锡伯族儿童服装做工精细,春秋穿的夹袍和坎肩多选用绸料,夹袍的后背和衣袖上都用丝线绣出各种花乌、蝴蝶等。儿童的鞋帽,款式较多,如虎头鞋、虎头帽等。
锡伯族的婚俗比较特殊,择偶主要是从社会地位及经济上进行讲究门当户对,还要注意女方母亲的人品、脾气和生活作风。他们的订婚方式,过去分为指腹为婚和一般订婚。而一般订婚要经过说亲、许亲、订婚等一系列比较烦琐的过程。锡伯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新娘必须向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敬酒,以表示对客人的答谢。远亲近邻都可割一些肉拿回家中食用,主人不记帐,也不收钱。
(兰西县榆林镇东南侧的锡伯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