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字形象,代表着庄稼的成熟。这就是最早的“年”字的由来。这里是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绥化市的一个乡村,在这个村庄有着几百户人家,这片黑土地孕育着世世代代这里的人们,他们吃着这片土地生长的五谷杂粮,这里的五谷杂粮把他们来养育。这里不是别处,这里是我的家乡-龙山村。
小时候在这里的成长,离不开爹娘的喂养,更离不开家乡的美食和民俗的造酿。记得小的时候,家乡的父老经过春种秋收的三个季节的轮流,终于进入到了一年的冬。冬季有一个与其他三个季节不一样的时候,那就是“年”。
小时候的年,不一样。小时候过年家乡父老乡亲东家西家的串,他们既是在闲暇时节串门,又是在即将过年的为迎接新年而准备这里的民俗美食,就是“包饺子”。这里的大叔大婶相互去家里帮忙和面、拌饺子馅包饺子。这饺子包完要把它冻起来。在东北的冬天里,在寒冷的零下二十几度的气候,一个个饺子被冻得像是“面元宝”一样,冻完的饺子装在袋子里,从上往下倒进袋子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真的像在倒入金元宝的声音。包完饺子的人们一个个收货着饺子的喜悦,挂上了笑脸,嘴里互相开着玩笑话,在这气候下也不觉得冷,一个个心里暖暖。
家乡的大叔大婶包完冻饺子想什么时候吃,就在外边拿回来,直接下到烧开水了的国力煮熟,捣碎的蒜,放入蒜缸,浇上酱油,再倒入几滴香油,记得父亲还要用炉子放上大马勺,把豆油和晾晒过的干辣椒放入锅里,炸出香辣的辣椒油,一起放入蒜缸做饺子蘸料。我喜欢吃酸的,就倒入几滴白醋,饺子蘸着这个蒜酱吃,是家乡每一年过年都改不了的习俗。
家乡的冬季不仅有冻饺子吃,还有在秋季收获的大白菜和绿萝卜,把白菜放入外边晾晒成干白菜,把萝卜切成片晾晒成干,冬天的时候也是在锅里烧开水之后,把这些晾晒后的美食放入锅里炸熟,之后用烧开的油放入家乡自制的大豆酱,把大酱炸熟,把干菜蘸着大酱吃,喜欢吃辣可以放入辣椒调味。
在这些家乡特色的美食做好之后,家乡还有一个非常好吃的粘豆包。每年冬季,东北这里家家户户把玉米磨成苞米茬子,买一些粘大米,最后把它们磨成面粉,用来把自家种的各种豆子用清水烀熟,再用工具碾压成泥状,用手攥成丸子包起来,这就是东北的特色美食“粘豆包”。粘豆包有*颜色的,使用玉米和粘大米做出来的。白色的粘豆包是用粘大米和大米做出来的。
到了过年的那一天家家户户都把自家准备了一冬天的各种美食食材拿出来做成一道道家乡美食特色菜,有的农户家里杨乐猪,为的就是过年杀猪,过年杀猪吃猪肉也是这里的一个习俗,为的就是吃猪身上所有的部位,寓意吃福,吃个全,杀猪必须找左邻右舍亲戚朋友来一起吃,图个吉利热闹。家里没养猪的就去集市上买猪头猪蹄,鸡马牛羊都有卖,新杀的牛羊肉,羊蹄都有人买。喜欢喝酒的爷们也有自己用各种植物药材为自己搭配的药酒,过年是必须整两盅。喝到肚子里再冷的天,身上也是暖乎乎的。
每年过年的前几天,家乡这里都有一些陌生不认识的人,来到你家。进到屋里会说:“恭喜发财,财神到家越过越发,财神到手越过越有”。是送财神的来了,往墙上给你一贴,你就要给钱了,有的给五毛,有的给的更少。一年一年的送财神,给的越来越多,钱在变,人心也在变。可是到了现在,家乡已经没人送财神了,这说明送财神的人,生活也变得好了,不再去送财神赚钱养家了。
过年的那一天,家乡的村里会组织一伙热爱东北大秧歌的队伍,老老少少都爱扭,扭来扭去可以去别的村子家家户户的拜年,带着鼓乐手,那小喇叭一吹顿时新年气氛就来了,一个个的装扮着猪八戒、孙悟空、各种艳丽的服装,腰上扎着彩带就跟着鼓点扭了起来。到哪家哪家都开门迎接,扭几分钟大家累了就要歇一歇,进屋暖和暖和,倒点热水,拿点水果招待一番,走了都要给拿上几十块钱感谢来拜年的秧歌队。
小时候的年,回忆起来美,有一种不一样的热闹,家家户户贴对联,人欢笑,吃饭之前放鞭炮等等的家乡风俗趣事太多太多,不是一言两句就能说得让人尽兴。现在的年,比不上小时候过年的热闹,但现在的年,家乡父老盼的是团圆,期盼在外儿女平安,期盼儿女早些回家过年。
年,是一种美,是一种美食,是一种记忆,是一种期盼,是一种团圆。有年,人团圆。